什麼是惡地協作 「惡地協作」以臺灣西南泥岩惡地作為場域,由國立成功大學校內師生、在地社區、相關組織單位,所組成的產官學研跨域團隊。
我們以「惡地共學、社群共做、區域共感」為目標,透過「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大主題社群與實踐策略切入,藉由跨區域及跨領域協作,來集結區域社會組織的能量、整合跨部會資源,也深化教學與實踐的發展。期望串連場域經營及大學社會實踐之互動模式,翻轉大眾對惡地的刻板印象,使惡地山村成為地方生產、生態永續、嚮心生活的學習型區域,也成為區域協作及淺山永續發展之實踐基地。 |
場域地圖 |
計畫沿革與大事紀 場域夥伴經營 2013-2019 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偏鄉專業實作 2015-2018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職涯輔導計畫
協作理論技術 2016-2017 成大協作規劃設計教師成長社群
協作原型研擬 2016-2018 水保局農村再生區域亮點系列計畫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USR計畫 2020-2022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
大學特色類深耕型USR計畫 2023-2024 惡地協作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 |
發展目標 惡地協作團隊以師生參與、人才培育、場域經營、經驗擴散、永續發展五大面向來推動大學社會責任。我們以課程、專案、社群來擴大校內外師生的參與,並連結跨單位資源,建立實體共學社群及數位平台,加深加廣人才培育向度;此外,也結合場域與校內活動,以參與式評估進行計畫效益檢核;亦彙整惡地實踐之知識體系,以多元管道及形式來分享實踐經驗,並對接國家及國際政策,以惡地作為理解區域協作及淺山永續發展之實踐基地。 |
師生參與 校內跨域實作課程活動之縱向橫向連結
|
人才培育 建構學習階梯形成惡地終身教育社群
|
場域經營 以活動進行區域主題社群之共培及評估
|
經驗擴散 建構資料庫與知識體系以多元形式進行分享
|
永續發展 校內外跨USR合作與政策及國際趨勢之對接
|
行動策略 西南泥岩惡地的特殊地理條件使得產業發展受限,但同時也保有其特殊地景與農牧產業,因此惡地協作團隊以區域協作為基礎,透過設計、科技、資訊的加值與跨域應用,依據在地特色,協同在地夥伴、共同開創新局,並提出三大執行方針:
一、厚實在地DNA及創新體驗設計的惡地「新體驗」- 轉譯文史深化在地教育,發展在地深度體驗學習,建構社區共好經營模式,以設計加值提升產業。
二、整合在地農林產業資源及創新協作的惡地「新產業」- 連結跨域夥伴資源,共創竹產業循環經濟新模式,強化地區農林產業自明性,以科技加值帶動產業永續發展。
三、建立地方資料庫與惡地智庫網絡的惡地「新資訊」- 地理資訊技術結合史料爬梳及生態調查,建立區域資料庫支援決策,提升場域實踐可及性,以資訊加值增強資訊分享及研發能量。 |
![]() |
惡地協作平台 作為區域的協作平台,連結整合跨區跨域夥伴資源,結合全齡教育與社區場域,認識對話、協調協作、共享意義、合作行動。 |
|
資料來源 : 林筱棋、張秀慈 (2023),以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偏鄉之學習型區域-惡地共學圈的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