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說明

程藉由生態學統計和模型設計廣泛應用於解決生態問題,從個體行為、族群動態到群聚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反應。鼓勵和訓練學生觀察動物的行為和設計實驗,培養行為生物學理論、假說、與測試假說的邏輯關係之能力。

學生必須選擇自己的研究主題,特別關注數學或統計建模,且鼓勵學生進行與論文研究相關的項目。

課程將以英語授課,且需要基本的程式設計技能和統計背景。

 course behavioral biology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1

 

 

場域實踐過程

課程會讓學生探索台南市的郊區、潛山地帶、惡地和自然環境中,生物所利用的棲地和資源,並進自己設計與規劃實驗,進行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過往曾於台南市的郊區,例如:新化區(新化林場後山步道)、左鎮區(農路和產業道路)、山上區(水道博物館密林區)、龍崎區(虎形山公園)等地方進行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

 

學生需詳細和耐心觀察動物的行為,提出問題,並思考該行為與生態演化的意義。每位學生觀察的動物各有不同,涵蓋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無脊椎動物(如昆蟲)等動物。而經過野外觀察動物的行為後,學生需要在課堂上準備個人報告。

 course behavioral biology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2

 

我要選課 

 

課程成果

 

行為生物學 - 課程成果集

授課教師 | 李亞夫     開課學期 | 110-1、112-1

資料建置中

 


 

如有引用內容,請以下列引文內容標註資料來源:

李亞夫(2024)。行為生物學。USR教育部大學社會實踐計畫-惡地協作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


 

 

course behavioral biology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4 course behavioral biology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5 course behavioral biology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7